人民日报赞微信:在世界版图上竖起中国标志

2013-01-08 15:01:55 发表 | 来源:人民日报

国外的产品进不来、本土的产品出不去,中国互联网产品患“孤岛综合征”已经好多年。一些软件虽然在国内市场风生水起,扬帆出海时却一再遭遇风高浪急。

但是,上线两年的微信崛起为为数不多的突围者,近3亿用户、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5种外语版本,亮眼的成绩单让植根中国的微信抽枝散叶,转型为一棵“世界树”。

微信开疆拓土,在世界版图上竖起又一座中国标志;文化强国的密码,在全球破局中觅得另一把解锁密钥。至此,“为什么是”系列报道暂告一段落。同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征程中,我们不会停止搜寻的脚步,聚沙成塔,共探文化强国的密码。

——编者

背景:应时

黄金时间进入初生市场

对的时间发布对的版本

注册用户近3亿,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1月上线的微信,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成为目前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通讯应用。

微信的横空出世,被《纽约时报》评价为“正积极尝试扭转中国本土互联网产品无法推向世界的命运”。《华尔街日报》中文版则将2012年“中国创新人物奖”科技类奖项颁给了“微信之父”——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小龙。

“中国制造”互联网产品的世界“巡演”,为什么花落微信?“微信是在一个较好的时机,切入到一个刚刚开始发展的市场。”这是张小龙的答案。

2010年底,移动互联网刚刚萌动,微信的研发团队腾讯广州产品研发中心就开始酝酿相关业务。微信的诞生,也恰逢移动互联网市场诸侯混战。它不仅要面对国内米聊、陌陌、飞聊等“本土豪强”的挑战,还要与海外的强势产品,如韩国的Kakao Talk、日本的Line、美国的WhatsApp等短兵相接。

虽然竞争激烈,但抢先锁定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眼光,还是给了中国“企鹅”一次与欧美“列强”同时起跑的机会。“在PC时代,由于中国互联网的用户及市场成熟度等均低于发达国家,在产品创新上难有引领之举。而移动互联网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张小龙说。

能够同台竞技,一个很重要的地利便是中国的用户土壤已经日益肥沃,试验空间已经足够宽阔。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字显示,截至去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88亿,已超过美国人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已经站在了比较前沿的位置,中国的互联网产品有了进入发达国家的机会。”张小龙正是凭借这样的判断和自信,步步为营,从移动通讯应用到个人移动信息中心,从移动私密社交社区到移动开放平台。微信的发展策略,被不少业内人士称赞为“节奏踩得非常好”,“基本在每个合适的时候发布了比较合适的新版本”。

除了用户土壤外,不能忽视的还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商店模式,苹果App Store和Google Play等开放平台,能帮助开发者直接面对世界各地的用户,这为微信的国际拓展提供了便利的通道。

“应用商店提供了很好的用户下载渠道,解决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微信产品部助理总经理周颢坦言。

目标:全球

谢绝外部事务潜心研发

触角敏锐满足隐藏需求

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微信为何走得更远、更快?

客观而言,腾讯这棵大树确实让微信受益不浅。“用户关系决定了一款社交软件的用户会使用多久。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微信的用户黏性很强,这与QQ用户群基础有关,微信将一款新软件的使用成本降到了最低。”易观国际分析师董旭表示。

“强大的功能、简单的操作。”BDA咨询公司的董事长邓肯·克拉克认为,微信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轻视“中国制造”的刻板成见。

在微信团队的研发、设计理念中,总能感受到细腻的需求触角。他们曾经想设置显示消息是否已读的功能,但是考虑到很多用户阅读后不想留下“痕迹”的想法,便取消了这个设计。“用户没有表露出来的需求,我们也要实现它。”张小龙说。

微信用户杨先生还提到了一个或许连研发团队都没有想到的使用体验,“微信里分享许多美好与温馨,传递着正能量。”微信的“朋友圈”让他更乐于分享日常的谐趣、人生的体悟。

发现需求到实现需求,这一段距离往往是市场制胜的关键。创新需要思想,更需要速度。“移动互联网的产品不会给我们很多的时间去做长期的调研。”张小龙说,“市场变化太快,需要敏锐地感知用户需求,快速做出决定。”

7K新浪官方微博 立即收听

7K腾讯官方微博 立即收听

已有10000

已有10000